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108學年度國中小英語融入領域教學師資培訓課程 Taipei City Government Invites LTTC to Hold CLIL Training Courses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在全球情勢瞬息萬變的今日,外語教學思維也必須不斷革新,「學科內容和語言綜合學習教學」(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CLIL)正是這樣一種革新的嘗試,希望透過設定「語言」和「領域」雙重學習目標,以整合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外語學習新知與溝通的能力。


為協助臺北市國中小教師發展CLIL專業職能,增進教學與評量技巧與能力,臺北市教育局委託LTTC研發規劃「臺北市108學年度國中小英語融入領域教學師資培訓課程」,並於108年7月3日至5日在臺北市懷生國小舉辦。此次培訓課程吸引逾百位國中小學教師報名,最終錄取62位教師進行培訓。


本次課程從現職教師的需求出發,課程內容兼顧CLIL核心理論及實際教學與評量技巧,並強調各校依其教育目標、情境特質,採取「因地制宜」的施行策略。為此,特別邀請了過往參與臺北市英語融入領域教學計畫的教授、校長及教師,包含張武昌教授、胡潔芳教授、鄭盛元校長、陳昫姮校長、陳佩雯主任、林雅婷老師、及林宇軒老師,各別就理論及實務之面向分享觀點及經驗。此外,相較於先前辦理過的師訓課程,本次課程增加下列向面的探討:「語言」在CLIL的角色、字彙教學方式法、學生思辨能力發展、促進學習(Assessment for Learning, AfL)的評量方式等。最後一日下午則由參訓老師分享小組設計的教案,實際運用所學。


課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們覺得此次培訓內容扎實,具啟發性與可應用性,特別是CLIL教學與評量技巧、以及分科教學經驗的分享,對他們的教學工作具實質性協助。此外,教師們也特別重視與教育局主管、專家講師及各校教師交流的機會,可就CLIL個層次的議題充分交換意見。針對後續師訓方向,許多教師表示希望能繼續辦理進階的CLIL教師進修課程。


*特別感謝本次擔任授課的參與臺北市英語融入領域教學計畫的教授、校長及教師,各別就理論及實務之面向分享觀點及經驗。這些講者包含張武昌教授、胡潔芳教授、鄭盛元校長、陳昫姮校長、陳佩雯主任、林雅婷老師、及林宇軒老師。他們無私的分享,將有助於CLIL在臺灣教育的永續經營及發展。


開閉幕剪影

開幕致辭--臺北市教育局黃獻司課督


開幕致辭--懷生國小彭惠儀校長


 




Day 1 (7/3) 課程主軸:CLIL課程規劃及設計

講者: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張武昌教授
講題:從台灣的現況談CLIL教學的挑戰與契機

首場張武昌教授帶老師們從「審慎樂觀」的大視角爬梳 CLIL,導入臺灣教育的來龍去脈,並分別從語言、社會脈絡點出 CLIL 在台灣發展與在歐洲發展的諸多差異,例如語系差異及語言及文化環境差異,提醒大家在擁抱新政策時,不要忘記公平性、在地需求、配套措施等原則,而在追求國際競爭力時,也應仔細分析競爭力的實質構成,追求才不會流於表面、與社會脫節。此外,計劃導入CLIL課程的學校,更要審慎考慮教育目標、教師與學生特質,採取適合的執行方式。有了清楚的認知、充分的政府支援和因校制宜的規劃,才有機會創造教育革新欲達到的雙贏。


講者:格致國中陳昫姮校長、東新國小鄭盛元校長
講題:臺北市CLIL實驗學校課程規劃策略經驗分享

本場研習特別邀兩位具實戰經驗的國中小校長,從宏觀角度分享CLIL課程規劃策略。格致國中陳昫姮校長強調雙語特色課程可以發揮平等的精神,讓弱勢學生有機會享受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可以與社區結合,促進學科知識與溝通應用的融會貫通。陳校長鼓勵「外加型」(additive)的雙語課程模式,亦即在紮實的母語學科教學之外,添加學科的外語活用,利用彈性課程的時段,拉進非語文領域學科及英語科當中的「學」與「用」。東新國小鄭盛元校長則從CLIL的政策願景、學校條件的評估,到系統規劃發展等面向,與在場老師分享CLIL作為創新課程實踐各階段的實施方法,以及可能遭遇的問題和解決之道,並以Robert Frost的詩勉勵大家勇於追求理想、創造不同。

講者:LTTC Simon Pereira老師
講題:「語言」在CLIL中扮演的角色

在本場研習中,LTTC的Simon Pereira老師首先引導教師們思考在CLIL教室裡應包含的三類語言(the language of learning、for learning、through learning)。接著探討「鷹架支持」(scaffolding)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並舉出實例說明學習任務中應包含各種形式的鷹架。Simon老師更引導教師們腦力激盪,思考不同的問題模式,以激發學生不同層次的思考。


講者: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胡潔芳教授
講題:臺灣教育情境下的CLIL課程及教案設計

胡教授首先闡述CLIL的精神與範疇,指出CLIL有別於以語言為教學目的的其他教學法,而將語言與學習內容並重。CLIL的精神亦多符合新課綱的英語教學目標。胡教授接著提到在臺灣國小階段發展CLIL課程所需考量的項目,並分享數個實際的國小教案,以實例闡示CLIL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原則。


Day 2 (7/4) 課程主軸:CLIL課程實務之應用與技巧

講者:LTTC葛淑瑄研究員
講題:字彙教學活動及技巧

在本場課程中,LTTC葛淑瑄老師先以日語教授自然科知識,讓培訓老師體驗全外語的上課過程,提醒培訓教師重視學習者的「情緒」感受。接下來分別討論在TESOL和CLIL教室中的字彙教學方式,提供老師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參考。在CLIL的教學中,葛老師特別提醒培訓老師們要適度安排著重語言形式(focus on form)的練習,才可以讓學生增進語言產出所需字彙(productive vocabulary)的能力。

講者:LTTC張恆睿研究員
講題:在CLIL課堂培養思辨能力

培養思辨能力是CLIL的宗旨之一,因此本場研習聚焦如何以批判思考促進語言與學科知識的融合。張恆睿老師點出批判思考的精髓在於「提問」,並舉例說明如何以「初步提問」(primary inquiry)與「進階提問」(secondary inquiry)激發CLIL裡language of learning, language for learning, 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的吸收和產出。在此張老師特別強調外語的使用可為思考另闢新徑,從菜名或店名的翻譯可以看見外語如何見母語所不見,CLIL教學者可以其活化學科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張老師接著根據CLIL課堂中量性、質性、創造性教學目標分別示範「有標準答案的批判思考」、「無標準答案的批判思考」、「創意批判思考」,透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決定的過程,教學者可收學科學習和語言學習相互延展之功。




講者:LTTC吳若蕙研發長
講題:CLIL評量

在本場研習中,LTTC吳若蕙研發長以「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的理念為核心,探討CLIL課程中的評量設計原則。CLIL教師應先確立內容的評量目標,再決定語言評量重點,然後依據以學科主題相關的關鍵語言(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簡稱CALP)設計評量內容,同時必須提供足夠的鷹架支持,避免語言阻礙學習。講者並舉出許多實例,幫助老師們瞭解如何設計評量內容與鷹架、達成有效且公平的CLIL評量、建立評量標準、及提供回饋。

講者:LTTC訓練組組長金韶、研發室李乃欣博士後研究員
講題:CLIL教學及評量工作坊(實作時間) I

經過兩天的培訓課程,教師們對於CLIL課程設計、課堂活動及評量都有進一步認識。接下來的CLIL教學及評量工作坊的實作時間裡,所有老師們被分為三大類(自然組、生活組、及國中組)12小組。每一小組將根據自己組別的性質共同討論設計出一個完整的CLIL教案並於第3天上台分享。各組教師在與組員腦力激盪下討論熱烈。

Day 3 (7/5) 課程主軸:分科教學及實作演練

講者:文昌國小陳佩雯主任(自然組);明道國小林雅婷教師(生活組);格致國中林宇軒教師(國中組)
講題:分科教學經驗分享;CLIL教學及評量工作坊(實作時間) II

第三天上午培訓教師們分為自然組、生活組、及國中組三組,每組分別由文昌國小陳佩雯主任、明道國小林雅婷老師、格致國中林宇軒老師分享各自的CLIL課程教學經驗。教師們並利用實作時間與分科的教師交流經驗並繼續為下午的分組教案分享做準備。

教案分享發表、討論及回顧

午休後12組教師別進行教案分享,教師們充滿了熱情與創意的教案,充分顯示他們用心地將研習心得融入其CLIL教案設計。教案發表後由師資培訓講師群講評回饋,與參訓教師們交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何謂測驗信度、效度? What is Tes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原文刊載於 中華民國 91 年 3 月 23 日 《 中央日報.英語教與學 》 國內近來掀起了一股英語能力檢測的熱潮,各種英語測驗紛紛出籠,如全民英檢、托福、愛普、多益、劍橋認證等。這些測驗各自標榜特色,有的強調測驗簡單易考、有的則是強調含聽、讀、說、寫四項測驗的全方位英語能力評量,讓大家真是眼花撩亂。而對有興趣要報考英語測驗的人來說,更是難以做選擇。其實選擇英語測驗就像選購商品一樣,除了功能、價格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品質了。賣毛衣的商家為了說明商品的品質良好,會說所賣的毛衣絕對是純羊毛做的,而多數人大概也知道如何判斷羊毛衣的真假。相對於賣毛衣的商家,辦理英語測驗的機構會以測驗具有「信度」與「效度」來說明測驗的品質,專業的測驗機構甚至會提出些數據加以補充說明。但是很多人卻連「信度」與「效度」這兩個名詞的意義是甚麼都弄不清楚,更別提判斷其所言的真假了。 事實上,「信度」與「效度」是測驗理論的術語,一般人較感陌生。作者從事「全民英檢」的研發工作,認為測驗單位應有責任提供測驗的使用者( stakeholders )有關「信度」與「效度」的資訊,協助大家了解,以便在選擇採用英語測驗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壹、「信度」( reliability ) 信度是指測驗分數可靠的程度,也就是這一測驗受信賴的程度。而一測驗為甚麼會受到信賴,關鍵在於結果的一致。同一位考生在能力沒有變化的前提下,在不同時間或不同的測試狀況下重複受測,其所得的分數應該是一致的,否則就產生測驗的誤差。一個測驗有誤差是難免的,但是當誤差過大時就影響了測驗的公平性了。測驗理論上有一個基本假定:實得分數等於真實分數加上誤差( X=T+E ),但是真實分數是一個未知數。例如甲生考了某英語閱讀測驗的 A 卷得到 80 分,一天後考了 B 卷得了 82 分。雖然有 2 分的差距,但這是可被接受的誤差值,顯示該測驗結果的一致性頗高。又例如乙生考了某寫作測驗,閱卷老師 A 給 60 分,閱卷老師 B 給 62 分,這個結果顯示評分標準相當一致,而測驗的信度自然就高。總之,實得分數與真實分數愈接近即表示誤差愈小,測驗的分數就愈能代表考生的能力,如此,測驗的可信度也就愈高。 貳、「效度」( validity ) 測驗效度即指測驗分數的正確性,簡單的說,就是指一測驗是否評量到它所要評量的...

「全民英檢」初級寫作能力測驗

原文刊載於 中華民國 92 年 1 月 3 日 《 中央日報.英語教與學 》   「全民英檢」五級的測驗當中,以初級(相當國中畢的英語文程度)的報考人數最多,佔 40 萬全部報考人數的一半。初級的通過率也高於其他級數,以其初試(含聽、讀、寫三項)而言,即有四成二的考生達通過標準(聽、讀兩項均達 80 分及寫作達 70 分)。但是,事實上考生在聽、讀部分表現不錯,近六成的考生其實在這兩項上已達通過標準。換言之,其中有近兩成考生是因為寫作成績未盡理想才未能通過初試,實在是令人感到惋惜。 新( 92 )年度第一次初級測驗即將於明日( l 月 4 日)舉行,己有五萬多人報考。在測驗前夕,為協助報考者做好準備,特別藉這篇文章說明初級寫作的測驗方式,並就多數考生感到較困難的「單句寫作」部分的題型、評分標準等提出較詳細的說明。 壹、測驗方式 「全民英檢」初級之寫作能力指標訂為:「能寫簡單的句子及段落,如寫明信片、便條、賀卡及填表格等。對一般日常生活相關的事物,能以簡短的文字敘述或說明」。命題即根據上述能力指標設計,測驗時間共 40 分鐘,全部採直接寫作,以引導寫作( guided writing )方式為原則。各部分答題說明皆以中文書寫,試卷與答案卷分開,題目全部印在試卷上。該測驗共分兩部份(見下表):第一部分單句寫作(包含句子改寫、句子合併、重組三種題型)和第二部分段落寫作。 初級寫作測驗題型與題數分配 分項測驗 題型 題數 第一部分 單句寫作 A. 句子改寫 5 題( 1~5 題) B. 句子合併 5 題( 6~10 題) C. 重組 5 題( 11~15 題) 第二部分 段落寫作 看圖寫作 1 篇(約 50 字的段落) 貳、單句寫作題型說明 一、句子改寫:試卷上有一英文單句或簡短對話及一個未完成的句子,考生須依題目之提示將原句改寫成指定型式,並將整句謄寫於答案卷中。這個部分通常測試的重點包括改變時態、直接問句改間接問句、肯定句改否定句或問句等。下面的例題所測試的就是評量考生是否會將肯定句改寫為問句,並且會正確的使用過去式助動詞 did 。 例題: Mary went to the market. When___________...
Rethinking the use of CEFR in Taiwan: What’s next? Jessica Wu The CEFR has been ‘borrow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since 2005, aiming to establish a common yardstick against which learners’ English proficiency can be measured. Having been mandated in Taiwan for a decade, the CEFR has had several positive impacts as well as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ocal education context (Chang, 2012; Wu, 2012).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think the use of the CEFR in Taiwan.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CEFR has been overtly used in 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Taiwan, but its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ransparency and coherenc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empowering autonomous learning has been overlooked.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asymmetric application of the CEFR in assessment should be improved to achieve better balance between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While reflecting on our current use of the CEFR, a review of practices in simila...